近期,毛绒玩具品牌Jellycat在上海开设的一家“咖啡屋”,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争相购买。这些玩偶都有名字、表情和背景故事,还附赠有领养卡片。停产下架的玩偶会被官方用“退休”表示。线下购买时,店员入戏够深,在毛绒玩具上玩起了“过家家”。虚拟奶油、食盒打包、浇水施肥等诸如此类,为消费者提供难忘的购物体验。走差异化路线,将产品拟人化,这种从情感寄托入手,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业模式给Jellycat带来了巨大的成功。除了Jellycat,其他很多满足情绪价值的虚拟商品也一路走俏。
如今,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力军,在物质丰富的同时,我们对情感满足和精神享受的需求日益迫切。情绪价值已经成为消费新时代的关键词,它不仅作为商品的附加属性,更是连接消费者与品牌的心灵纽带。那么,为何情绪价值对年轻人来讲越来越重要?
年轻一代成长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高度流通使他们接触到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更加注重自我表达以及个性彰显,从而使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表达和对情感世界的追求。再者,现代社会中,年轻一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社交时间缺乏,很多年轻人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工作学习上,并且面临高强度的任务和业绩要求。这种高压的生活状态使他们更加渴望去寻找一个心灵慰藉。由此,一场以情绪价值为导向的消费热潮悄然兴起。
“爱因斯坦的脑子”“考试必过符”“学霸秘籍(虚拟版)”……这些商品是应试压力日趋增强情境下的产物。而倾诉树洞这类商品则为那些需要倾诉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合适听众的人提供了一个出口,满足了他们的情感宣泄需求。“虚拟蚊子”“布谷鸟”等这些看似无厘头的商品,实际上满足了年轻人追求新奇、有趣的社交需求。通过购买并分享这些商品,年轻人可以在社交圈中引发话题,增加互动,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幽默感。定制化的机械键盘、花盆、桌垫等,允许年轻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个性化选择,从而在工作中或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归属感。代表“椰来椰好”的水培椰子和代表“薪水番番”的水培番茄等,这些商品不仅具有观赏性,还能够为年轻人的生活增添一份乐趣和仪式感。通过照顾这些植物,年轻人可以获得一种放松和愉悦的体验。每周为自己或他人购买一束鲜花,虽然价格不菲,但能够带来愉悦的心情和生活的仪式感。这种消费方式让年轻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种简单的幸福和满足感。
毋庸置疑,情绪价值商品通过满足年轻人的情感需求、社交需求、个性化表达以及提供心理激励和愉悦体验等方式,促进了年轻人心理健康和积极心态的培养,带来不少心灵慰藉。但是过度购买提供情绪价值的商品可能会让人产生依赖心理,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调整来应对情绪问题。例如,每次面临考试压力就购买“考试必过符”等虚拟商品,如果长期依赖这种方式来缓解焦虑,可能会削弱自己面对挑战时的应对能力和心理韧性。所以,年轻一代在追求情感和精神享受的消费过程中,也需要保持理性和适度。那么,年轻人又该如何避开贴着情绪价值标签的消费陷阱?
首先,提升自我认知。年轻人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来源和真正需求,明白消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心的焦虑、压力等情绪问题。当面临情绪困扰时,尝试通过自我反思、与他人交流或者进行一些有益的活动如运动、阅读、冥想等方式来处理,而不是盲目地依赖消费。其次,培养理性消费习惯。在购物前,制定明确的预算和购物清单,避免冲动消费。对于那些打着情绪价值旗号的商品,要仔细思考其实际价值和必要性。除此之外,增强心理韧性。通过不断地挑战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逐渐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学会用积极的心态看待挑战,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而不是依赖外在的商品来缓解情绪。最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并非来自物质消费,而是来自于健康的人际关系、个人成长、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将注意力从消费主义转向更有意义的生活追求,从而避免陷入情绪价值消费陷阱。
消费应该是为了满足真正的需求,而不是盲目跟风或过度消费。在享受消费带来的快乐和满足的同时,也要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财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从而成就更好的自己。(作者 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