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
来自十堰市的湖北医药学院2018级麻醉学专业实习生王万荣和来自孝感市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实习生蒋婷婷,路遇男子摔倒呼吸困难,果断上前进行施救,还拨打120,与当地急救中心取得联系,为男子抢救赢得了关键时间。(极目新闻3月6日报道)
图为蒋婷婷(左)和王万荣(中)在荆州市中心医院实习
遇到突发情况,出手相助的“雷锋”近几年因为遭遇了“被肇事”而引发了社会对雷锋精神及行为的法律、道德、舆论反思。但是,雷锋的精神及行为,并未因此而成为“过去时”。我们依然能够暖心地看到,有良知的青年在坚守、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湖北医药学院学生王万荣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蒋婷婷就是让人欣慰的代表。尽管过去、抑或将来依然会有帮助者被诬陷和讹诈的情况发生,但是,在一个法治文明社会中,无论是被帮助者还是帮助者,都会有一个基本的朴素的判断标准,那就是,每个人都应该带着善意看待这个社会。
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每个人也都有可能帮助他人。帮助和被帮助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再健全的社会都不可能通过法律和组织覆盖到人的每一个行为和环境。尽管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见到需要帮助的人必须施以援手,否则就是非法或者不道德。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现实社会中,之所以没有对救助行为予以立法规范,并不是因为需要帮助的群体太少,而是,需要被帮助的场景和情况千差万别,很难对其立法。
日常生活中,确实需要帮助的潜在群体是巨大的。特别是当遇到他人处于危险境地或者生死关头,公共救援一时不能获得或者即便能够获得,时间也不允许的情势下,鼓励、倡导、发扬社会救助是一种理性和现实的选择。这也是无论时过境迁,雷锋总是不断被人们记起、传颂和鼓励的社会原因。
每年都会有救人者牺牲的消息,也有经过施救者奋力抢救依然罹难的新闻。像王万荣和蒋婷婷这样的“活雷锋”是如此专业,确实振奋人心。当然,做雷锋不一定必须要有像王万荣和蒋婷婷这样的专业性,这不具备期待可能性,“雷锋”究竟会遇到怎样的场景是难以预料的。但是,如果每个人心中有雷锋,具有雷锋的崇高精神,在他人处于危困状态下实施专业性的救助,必然会大大增加成功救助的可能性。对一个雷锋式的社会而言,成立一个专业性的雷锋公益组织,无疑是一个福音。
雷锋的思想、精神和情怀是跨时代跨国界的。雷锋的存在及其精神的弘扬,作为一种普世道德观和价值观,是每个社会关系中的人,都应该笃信和保护的。尽管被救者这一生不一定会恰好能“回救”施救者,但是,如果被救者能够传递雷锋的精神和价值,施救者一旦遇到需要帮助的时刻,无疑会成倍增加被其他人救助的可能。一个彼此关爱、相互温暖的社会,就是一个把雷锋精神以最大概率传播和传递的社会。如同有了法律,只要每个人心中有雷锋的精神和信念,每个人都会对更加美好的生活充满自信和期待。
风险社会的来临,正如《黑天鹅》中所说的,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预测只是人类的美好愿望,每个人都不可能预测自己可能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或者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麻烦,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只要每个人都心存善念,始终怀揣着一个雷锋的心灵,必然会增加战胜困难、取得成功、赢得未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