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民族服饰,手捧篮球,跨步上篮扣球。近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姑妈篮球赛”被频频称赞,队员们在赛场上肆意追逐的画面让网友们为之动容。
在当地方言里,外嫁返乡的女性被称为“姑妈”,参赛球员由女性组成,现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篮球赛事可以是世界赛场上万众瞩目的争锋角逐,可以是三五好友在闲暇时间的一场友谊赛,同样也可以是乡间旷野、身着民族服饰,村民聚集围坐高声呐喊。篮球作为体育运动,在我国传播一百多年,尚且能通过如此形式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炎黄土地,由此我们是否能一窥传统文化打破局限的“秘籍”?
够“新”,才有力
相比起正式赛场上的规则,“姑妈篮球赛”没有太多条条框框。整场比赛抱球、抢球不算犯规,只要不打人,能把球“搞进去”就行。篮球赛仅作为大致的形式,更改后的规则充分调动村民开展运动、舒缓心情,让大家能不受拘束,体验体育运动的魅力。
既不是生硬照搬,也不是强加于人,而是结合实际创新。近年来新中式服装之所以重新走进青年人视野,正是因为在传统中国服饰上进行优化,重组中国元素,使其更加便捷、贴近生活,方便人们出行。既然旧样式已与日常快节奏的生活相矛盾,那就进行改良。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譬如文字,几经修订才成了如今常见的简体字。中国传统文化所代表的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折射当时社会生产力状况,但时代永远朝前涌进,曾经的物件是否能在新时代发挥新价值、给予人们新的感受,这是在传承中所需要斟酌的。“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文化而言亦如此,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创新,向时代潮流靠近。
够“真”,才走心
盘发髻、穿苗族服饰打篮球称得上“姑妈篮球赛”的一大亮点。当地满足姑娘们的意愿,让她们穿喜欢的服饰比赛,展现女性的美和力量;为达到“让姑妈快乐开心一天”的目的,当地修改了比赛规则。
以村民的意志为主导,结合大众的真实愿景改变规则,让大家开心。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物质及精神需求逐渐提升。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集章篆刻成为“流量密码”,发簪、玉佩陈列区门庭若市,这些产品不仅好看而且实用,真正满足年轻人们的需求,成为人们心中的“白月光”。商人们懂得抓住人们的需求进行生产,同样文化传承也是,想要让文化走得更远,应该以人为本,脱下历史的长衫,使其深入当代人的日常。文化源于人们的生活,由人创造,无论是有形的榫卯结构,还是无形的节日习俗,都代表一代代人民的美好愿景,在不断迭代中留存,文化发展自然也应回归于人民。优秀传统文化从群众中汲取,不应被架在高堂之上,深入群众才能真正发扬传播。
够“土”,才对味
“姑妈篮球赛”是一场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比赛。篮球虽不是本土文化,但却充满民族风韵。比赛间隙大家载歌载舞,让观者情不自禁融入其中。
立足于中国本土特色,引起共鸣。上海戏剧学院京剧表演专业“416”女团走红;舞蹈《唐宫夜宴》盛赞不断,展现出盛唐的繁荣风貌;《只此青绿》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生动演绎;央视《经典咏流传》把传统诗词“声”入人心。这些文化传播方式引起大众广泛关注,不仅是由于采取了新的形式,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立足于传统文化,有了根基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让人觉得“有那味儿了”。炎黄子孙自小学习方块字、说中国话,成长中经历文化的熏陶,对于中华文化始终拥有强烈的归属感,不自觉向它靠近。试问哪一个离乡游子抬头见明月不会怀念故土至亲?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拥有美,人们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汉服流行于年轻人之间,正是因消费者喜欢“中国风”,认同国风美,对于中华服饰的风格形制有一定文化认同感。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让人心中自豪感油然而生,必然也会被它们吸引。因此根植传统,够“土”才能吹起“中国风”。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始终刻在人们骨子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深入、不断靠近国风。想要让中华文化“出圈”,还需革故鼎新,让文化乘上时代的快车,多样化、多形式创造,使它更符合当代人们的需求,才能实现文化和人民“双向奔赴”。
(作者 常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