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年轻人开始喜欢使用“那咋了”一词,它通常被当做回复万金油。面对问题或刁难,洒脱的一句“那咋了”就能回复。面对冷场和焦虑,简单的一句“那咋了”就能化解。该词的原意是“那又怎么样”,表达的是一种有啥后果,会怎么样,我不关心的反叛态度,因为其简单直接的逻辑,在刻意使用下总是显得幽默滑稽,但除去幽默后也反映了新一代人迷茫的生活状态。
新一代人不再选择结婚生子,不再买房还贷。他们中有一大批人不再遵循传统的价值观念,选择质疑,不再一味相信跟从,独身“那又怎样?”在快节奏的工作学习内卷中,标准之上的年轻人还在不断比拼,不断压抑自己,付出更多努力去脱颖而出。年轻人对自己的安慰与消解便是,做不到“那又怎样”。内耗与不自信面前,将焦点从微小的缺点前移走,不再惶惶不安,缺点“那又怎样”。
这种转变,源于年轻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自我意识的觉醒。《头脑特工队2》中的焦虑情绪“焦焦”引起许多人共鸣。生活中的压力与痛苦被广泛承认,从“躺平”到“发疯”,从“发疯”到“那咋了”,年轻人正不断优化自己的表达,不断明晰着自己的需求。他们不再满足于随波逐流,更加注重个人的兴趣和意愿,并努力反抗着传统的推手,寻找着新的方式。
但是,新的方式是什么?在没有明确的选择下,不选择也是年轻人对环境的无奈选择。他们不明现状,学习教会他们思考,却无法让他们获得合适的工作岗位。他们在家庭中成长,却并未学会和获得培养下一代的勇气。他们通过不断反抗、漠视、躺平来代替走向传统道路,或许未来会孤独,或许未来没那么优秀,或许工作不是那么完美,但只要在寻找,休息就不是倦怠,不完美就不是遗憾。
这种心态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人认为,这种心态过于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认为,年轻人应该更加关注社会问题,而非纠结于个人成就。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年轻人的普遍认同。他们认为,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成长,并不意味着缺乏社会责任感。相反,他们相信,通过实现自我价值,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小我太小,但也是作为个人能改变的地方,只要是朝好的方向改变,就不分大小。
还有观点认为,那咋了”这样的表达过于轻浮简单,显得不够认真,太过宽慰反而会让人懈怠。我们需要关注这种心态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前历者拿出经验而非教导,后从者拿出思考与勇气,不要停留在选择的前方止步不前。前人的脚印并非是要后人步步跟上,而是探索,是经验。
未来新一代一定会有新的表达,而我们要做的是,在所谓不同或不完美的道路上,共同聆听,共同前进。(作者 龚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