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遍了全网,该剧讲述了大英博物馆中的一盏玉壶出逃寻乡的故事,虽然只有三集,共十几分钟的视频,却在短短几天内收获了上百万的点赞。为什么该剧一上线即火爆出圈?其实,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的,正是中国人对流失在外的国宝早日归家的热切期盼。
这部剧将文物赋予了情感和声音,用拟人手法演绎故事,这种生动、直观的表达方式能够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剧中的玉壶逃离大英博物馆,想要重回国土的愿望,让观众唏嘘不已;那个坚定送玉壶回国的年轻人,让观众认同和敬佩,而短剧结尾那一封封来自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流失文物寄给家乡、写给亲人的信,更是戳中了无数国人的泪点。观看至此,中国人记忆深处那段曾经被掠夺、受侵略的痛苦历史回忆被唤醒。列强夺走了属于我们的瑰宝,陈列在他们国家的博物馆中。今天我们国家逐渐走向了富强的道路,但是这些国之瑰宝却仍散落在大洋彼岸。也正是此时,山河无恙,家国永安”,深沉而浓郁的家国情怀在每位观众的心中激荡起来。
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国亘古不变的话题。在古代,家国情怀是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近代,家国情怀是杨靖宇的“笑倭奴痴妄,徒施伎俩”。而在现在的中国,“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毫不畏惧,英勇作战,用胸膛迎向重围,把后背留给祖国,他那永不磨灭的背影永远留在了中国人心里;中国企业华为面对美国毫无底线的打压,仍然坚持自主研发,用自己的埋头苦干和铮铮傲骨,与美国正面“硬刚”;守护敦煌60载的樊锦诗扎根荒漠,潜心石窟研究,从一名北京出生、上海长大的姑娘,变成了今天满头银发、享誉中外的“敦煌的女儿”。
也许很多人觉得,家国情怀是那些令人敬仰的惊天动地的大事迹,其实,对于普通人,家国情怀可以是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善举,可以是普通岗位上的奋进自强,也可以是对在外漂泊的古文物的忧心和期盼。《逃出大英博物馆》播出后,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之心和奋斗之心。正如此剧的创作者兼主演煎饼果仔,在回答网友是否“仅仅是为了一个承诺?”拍了这个短剧时,说的那样:“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我们以真心相待,在这个信息飞速的时代献出我们的绵薄之力。”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我们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拥有一个风华正茂的祖国母亲,我们青年的使命依然在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历史,我们应该时刻谨记,警钟长鸣。面对未来,我们时刻秉持家国情怀,奋勇向前。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的国之瑰宝“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学通社记者邓哲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