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湖北医药学院党委宣传部 文明网!

【我们家的廉洁故事】溪石无声润心田

发布者:徐璠婧发布时间:2025-10-11浏览次数:10

老家门前有一条清浅的溪流,溪底铺满了被岁月磨平棱角的石头。童年时,我总喜欢赤脚踩上去,清凉从脚底漫至全身。祖父常在溪边垂钓,他的话语不多,却如溪中卵石,沉默而坚硬地沉淀在我生命的河床里。他曾说:“人这一生,就像溪里的石头,刚开始满是尖角,被水冲、被沙磨,慢慢就变得圆润了。不是没了脾气,是学会了怎样更好地待在水流里。”那时的我,只觉这话像溪水般流过耳边,未解其深意。直至多年后,在生活的激流中跌撞前行,方才醒悟:长辈的教诲,从来不是喧嚣的宣言,而是如溪石般沉默却坚定的存在,以自身的形态定义着水流的方向。

祖父的教诲,往往藏在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褶皱里。他教我认星斗:“瞧,那是北斗,像不像一把勺子?迷路时,它永远在那儿指着北方。”他带我在雨后山林辨认菌子:“颜色越鲜亮的,越可能有毒。人呐,也一样。”这些朴素认知,初听只是生存技能,后来却在我精神迷途时成为闪亮的坐标,在我面对浮华诱惑时化作警醒的钟声。它们不像书本知识那样体系严整,却如散落大地的珍珠,由岁月这根细线悄然串起,成为我应对世界的独特图谱。这是长辈馈赠的智慧——它不谋求建立思想的帝国,而是赠你一枚火种,待你用自己的阅历将其点燃,照亮独属自己的人生隧道。

父亲则用他沉默的背影,书写着另一种教诲。他是个修表匠,在小小的工作台前俯身了一辈子。那方寸之间,齿轮咬合,簧片轻颤,时间在他指尖被拆解又重组。我儿时最深的记忆,便是黄昏里他鼻尖上的汗珠。他常说:“表这东西,心眼实,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走。人得讲个‘信’字。”他未曾用长篇大论训导我诚信的意义,但那精心校准的每一个齿轮、拧紧的每一颗螺丝,都在无声地诠释着“信”的千钧之重。他修复的不仅是时间仪器,更是一种人生态度:要对得起托付,要对得起手艺,要对得起流逝的分秒秒。这种“身教”远胜“言传”,它如盐溶于水,看不见形迹,却让我的人生之羹有了不容轻慢的底味。

然而,长辈的智慧并非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它更需要与新时代进行一场真诚的对话。母亲一生节俭,近乎执拗地保存每一个塑料袋,反复叮嘱“穷家富路”。我曾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物质匮乏年代留下的创伤记忆。直至自己在都市生活中目睹触目惊心的浪费,直至“可持续生活”成为全球议题,我才恍然惊觉:母亲那被我认为“过时”的节俭,竟蕴含着超越时代的先见之明。她的教诲,内核是对资源的敬畏,其形式或许需随时代更迭,但其精神内核却历久弥新。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机械复刻长辈的行为,而是与他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创造性对话,萃取那份历经人世沧桑却愈发璀璨的精神结晶。

     当我们这一代在信息的狂潮中载沉载浮,在价值多元的迷宫中左冲右突时,长辈那看似“过时”的教诲,反而成了最重要的“压舱石”。它告诉我们:人生或许无需那么复杂,真理往往蕴藏在最简单的一餐饭、一句问候、一次守信中。它不提供即时满足的快捷方式,却指引通往内心安宁的永恒路径。我们终将理解,所有时代的技术与社会结构都会变迁,但人性深处的对善良、诚信、坚韧与爱的渴望,是永不褪色的底色。

如今,站在这条世代传承的河流中,我既是下游的受益者,也成了上游的源头。我时常想起门前那条溪流,想起祖父、父亲和母亲的音容笑貌。他们的教诲,已如溪底那些圆润的石头,沉默地垫在我脚下,让我能在湍急的水流中站稳身形。我终于明白,生命最美的传承,莫过于最终也活成了溪中的一块石头——或许不够璀璨,却足够坚实;经历冲刷,却更显温润;沉默不语,却已诉说了千言万语。

这,便是长辈的教诲:它悄然融入血脉,最终让我们成为他们精神的延续,并在新的时代长河中,为后来者留下可供立足的、温暖而坚定的基石。(作者:武瑾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