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湖北医药学院党委宣传部 文明网!

【我们家的廉洁故事】算盘声里的清白家风

发布者:徐璠婧发布时间:2025-10-11浏览次数:10

祖父的旧算盘挂在老家堂屋东墙,枣木框子被岁月浸得发亮,算珠上还留着他指腹磨出的浅痕。每次回老家,我总爱取下算盘轻轻拨弄,“噼啪”声里,总能想起他蹲在煤油灯旁记账的模样,想起我们家代代相传的那句祖训——“账清则心明,人廉则家宁”。

祖父年轻时是村里的会计,管着全村的粮款账目。那时没有电脑,所有收支都靠这把算盘和一本泛黄的账本记录。记得我六七岁时,常趴在桌边看他算账,手指在算珠上翻飞,“二一添作五,三一三十一”的口诀伴着煤油灯的光晕,成了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有一次,邻村的王大叔来交公粮,多算了两斤麦子,祖父发现后,第二天一早就背着粮食送了过去。王大叔笑着说:“不就两斤麦子嘛,值当跑这一趟?”祖父却板起脸:“账上差一分,心里就差一丈。咱是管账的,就得守住这清白,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这事后来传到了村里,每次赶集时,卖菜的张婶总跟人念叨:“老秦这人真是实在,换旁人说不定就把麦子留下了,也就他,多一分都不含糊,咱村的账交给他,咱放心!”

后来我才知道,这样的事在祖父身上发生过不少。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修水渠,祖父负责采购材料。有个建材商悄悄塞给他一个信封,说能多算点货款,祖父当场就把信封退了回去,还把对方骂了一顿。晚上回家,祖母埋怨他:“你就不能委婉点?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祖父坐在门槛上,摸出旱烟袋,慢悠悠地说:“我是村会计,手里的权是老百姓给的,要是为了这点好处坏了规矩,不仅对不起大家,更对不起咱老秦家的祖训。”说着,他从抽屉里翻出一本线装的族谱,指着扉页上的字说:“你看,咱祖上就说‘以廉传家,以俭养德’,我可不能做毁家风的事。”没过多久,修水渠的事也在村里传开,负责监工的老支书在村民大会上特意说:“多亏了老秦,建材质量没掺假,钱也一分没多花。有些商家想走歪路,全被他挡回去了。有这样的会计,是咱全村人的福气!” 从那以后,不管是分粮食还是算补贴,乡亲们都愿意找祖父,哪怕排队等半天,也说 “听老秦算一遍,心里踏实”。

祖父的言行,就像春雨润物般影响着家里的每个人。父亲长大后当了一名教师,每次评优评先,他总把机会让给年轻老师。有家长想送购物卡请他多照顾孩子,他都笑着拒绝:“孩子学习好,靠的是自己努力,我要是收了你的卡,就对不起‘老师’这两个字,也对不起我爹教我的道理。”母亲在社区工作,负责‘低保’的审核,有亲戚想让她帮忙虚报收入,母亲一口回绝:“低保是给真正困难的人,我要是徇私舞弊,不仅丢工作,还会让你叔(祖父)生气。”逢年过节回村,邻居们见了父亲母亲,还会笑着念叨:“真是随了老秦的性子,待人实诚,做事正派,这家风没丢!”

去年春节,祖父病重,躺在病床上还拉着我的手惦记着家里的家风。村里的人听说了,都拎着鸡蛋、红糖来看他,王大叔握着他的手说:“老秦,你可一定要好起来,咱村没了你,总觉得少了个主心骨。当年要不是你把麦子送回来,我家那月口粮都不够,这份情我记一辈子!” 祖父虚弱地笑了笑回应,然后拉着我的手,颤巍巍地说:“孩子,爷爷没给你留啥值钱的东西,就把这算盘和账本留给你。以后不管做啥工作,都要记住,做人就像算账,每一笔都要清清楚楚,不能有半点糊涂。只有心里干净,日子才能过得踏实。” 说着,他从枕头下摸出一张泛黄的纸,上面是他用毛笔写的祖训,字迹虽有些颤抖,却依旧工整有力。

如今,祖父已经离开我们半年多了,但那把旧算盘依然挂在堂屋东墙,那本泛黄的账本被我珍藏在书柜里。每次回老家,村里的乡亲们见了我,还会充满怀念地提起祖父:“老秦当年可是咱村的‘清白人’,一辈子没占过公家半点便宜,你要多学学他!”每次遇到抉择时,我也都会想起祖父的话,想起算盘声里的清白家风。去年我在学校部门里负责某项活动的采购,老板见我是学生,劝我说可以多开点发票当零花钱,他也能多走量,双赢的买卖,我却坚持按实际金额填报。老板说我死板,可我知道,我守住的不仅是学校的规矩,更是祖父传下来的家风,是我们家最宝贵的财富。

家风如灯,照亮前行的路;廉洁似雨,滋养心灵的田。祖父用一生践行着祖训,父亲母亲用行动传承着家风,而我,也将带着这份清白与坚守,在人生的道路上稳稳前行,让算盘声里的廉洁故事,在我们家代代相传。(作者:秦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