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我:
展信安。
此刻是2025年盛夏的一个夜晚,此刻,窗外是墨染的夜空和零星的灯火。从公共卫生学院转入康复治疗学几个月来,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忽然有一股强烈的冲动,想提笔写给多年后的你——那个或许已身着白大褂,忙碌于病房与治疗室之间的你。
我想和你聊聊我们的来路,聊聊那盏指引我们走向医学之路的灯,是如何被一盏名为“家风”的烛火点燃的。
首先,请你无论此刻正经历何种疲惫、困惑甚至挫折,都务必静心回想一下大一下学期那个春天的决定。那时,我刚刚从相对宏观的公共卫生领域,毅然转向了更需要与个体生命深度连接的康复治疗。这个选择,并非一时冲动,也非家族职业的传承——我们家,往上数三代,并无一人从医。父亲的双手紧握的是吊车的操纵杆,母亲的精细能力给了加工机器。然而,驱动我的,是更为深沉和私人化的力量:是奶奶脑梗后,那侧无法自如活动的身体和眼中偶尔闪过的无助;是姥爷腰椎手术后,忍着剧痛却仍努力想要站起来的倔强身影。
她们病榻前的时光,是我人生中最直观、也最沉重的“医学启蒙”。我目睹了疾病如何轻易地剥夺一个人的尊严与笑容,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医学不仅仅是冰冷的仪器和复杂的数据,它更应该是温暖的扶持,是重燃生活希望的艺术。这种体会,并非来自任何教科书,而是源于家——这个最初教会我们何为爱与责任的地方。
咱们家虽无“医学世家”的光环,但却有着另一种更宝贵的传承——一种朴素的、代际相传的“清”与“康”的家风。请注意,我所说的“清”,是清正明澈之心;而“康”,是健康安乐之愿。
爷爷常说的“做人要心底干净,做事要手脚干净”,这便是“清”的底色。它从未与宏大的权力或巨额财富关联,它体现在菜市场里绝不短斤少两的诚信,体现在邻里纠纷中主动退让一步的厚道,体现在工作中一笔一划、一丝不苟的认真。这种“干净”,是一种内在的操守,是面对任何诱惑都能保持内心平静的基石。父亲继承了这一点,经他手的建筑材料,都精确无误的落在的准确的地方,因为他深知,这关乎的是日后使用这些建筑的人的安全保障。他常说:“他的工作,容不得半点含糊,心里干净,手上的活才能干净。”
这种“清”,于我而言,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便是要转化为一种“廉洁”——对职业操守的绝对忠诚。它意味着,未来的你,在面对患者时,眼中应只有病情的需要,而非其身份背景;手中的处方和治疗方案,应纯粹基于专业判断,不掺任何杂质;无论是来自药代的“回扣”还是患者家属出于感激的“红包”,都应被你这道内心的“防火墙”坚决阻隔。因为,奶奶和姥爷的痛苦让我懂得,患者托付给我们的,是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健康和信任。这份信任,不容玷污。
而“康”,则是这个家庭最温暖的期盼。妈妈总是把“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是最大的福气”挂在嘴边。她不仅精心打理着一日三餐,保障着我们的身体健康,更善于用她的乐观与细腻,抚平家庭成员每一次的情绪波动。她营造的家庭氛围,本身就是一剂“康疗”的良方。这种对“康”的极致追求,让我很早就明白,健康是幸福的底座,而维护这份健康,是一项多么伟大且有意义的事业。
我从公卫转向康复,正是将这种源于家庭的、对“康”的朴素信仰,与医学专业结合了。公共卫生守护的是人群的、宏观的健康,而康复治疗,则是将“健康”具体而微地归还给每一个被疾病击倒的个体,帮助他们重获功能,找回生活的品质与尊严。这无比契合我们家“康”的理念——它不仅是身体的复原,更是生命活力的重启。
所以,未来的我,希望你永远记得这份选择的初心。当你在治疗室反复引导一位中风患者进行枯燥的行走训练时,请多一份耐心,想想姥爷当年的坚持;当你为一位疼痛难忍的病人制定方案时,请多一份共情,想想奶奶曾经蹙起的眉头。你的专业技艺,应当始终浸泡着这种源于家风的温度。
技术会迭代,知识会更新,你可能会掌握更先进的康复仪器,研习更复杂的治疗理论。但请你务必守护好那盏从家风中继承而来的心灯:以“清”为骨,恪守职业廉洁,永葆对生命的敬畏;以“康”为愿,倾尽所学,去修复、去抚慰、去赋能。
我希望,未来的你,不仅是一名技术精湛的康复治疗师,更是一名“家风”的践行者和传播者。用你的廉洁自律,告诉这个行业何谓 professionalism;用你的仁心仁术,向每一位患者传递何谓“安康”的真谛。或许,你无法成为名震一方的医学泰斗,但你可以在每一个经手的病例中,在每一次真诚的沟通里,将我们家这份“清康”之风,悄然吹入他人的心田。
最后,请不要忘记感谢我们的父母。他们虽未从医,但他们用最质朴的言行,为我们浇筑了最坚固的道德基石,并毫无保留地支持我们追随内心的呼唤。他们的爱,是这个故事沉默却最有力的背景音。
纸短情长,言不尽意。
惟愿未来的你,眼眸依旧清澈,内心依旧滚烫,手持技术的利刃,心怀家风的暖光,在属于你的战场上,无愧于“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祝:前程似锦,不忘初心!
过去的你
于2025年夏夜
(作者:郭益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