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湖北医药学院党委宣传部 文明网!

【我们家的廉洁故事】家风里的清白印记

发布者:徐璠婧发布时间:2025-09-29浏览次数:10

每次放假回乡下老家,我总爱坐在院子的老槐树下,看祖父母在田埂间忙碌,瞧父亲在堂屋整理社保材料,等母亲穿着洗得发白的公交制服进门。我们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却藏着三代人刻在骨子里的“清白”—— 祖父母用锄头耕出底线,父亲用公章印下公平,母亲用方向盘转出诚信,这些印记串起了家里的廉洁家风。

祖父和祖母守着三亩薄田一辈子。天刚亮,祖父就扛锄下地;日落西山,才揣着泥土回家。我上小学时总跟着他去粮站卖粮,有件事至今清晰。那年秋收后,祖父拉着满车玉米去粮站,工作人员多算了二十斤。回家路上,他反复念叨:“不对,今年收成我心里有数,怎么会多这么些?”第二天一早,祖父不顾祖母 “不值当” 的劝阻,又推着车去粮站。重新过磅后,他递上被汗水浸软的零钱:“同志,多算了二十斤,这钱您收好,不能占公家便宜。”工作人员笑着摆手:“大爷,这点钱不用跑一趟。”祖父却直起腰:“钱少也是别人的,不是自己凭力气种的,一分都不能要。咱们农民靠地吃饭,得对得起良心。”后来我问他为何较真,他搓碎手里的土疙瘩:“土掺了沙子长不出好苗,人贪了小利,心就歪了。”

父亲在县人社局管社保审核,公章虽小,却连着老百姓的养老钱、救命钱。有年春节前,远房表叔提着好酒坚果来家里,想让父亲给退休的老人多算点养老金:“哥,通融下,老人辛苦一辈子。”父亲把东西推回去,语气温和却坚定:“养老金有国家标准,多算一分都违规。我开了口子,既对不起其他老人,也砸了自己的饭碗。政策我可以给你看,但违规的事绝不能做。”表叔走后,父亲指着墙上“立身清正”的牌匾对我说:“我刚工作时,你爷爷就跟我说,公章是老百姓的信任,不能换人情、谋私利。”后来我去他单位,看见办公桌玻璃下压着张便签,写着“公平公正,不偏不倚”。这是他的准则,也是接过来的家风。

母亲是公交司机,常说:“方向盘连着一车人的安全和牵挂,不能马虎。”有次,一位阿姨把装着身份证、银行卡和三千多现金的钱包落在车上。母亲收车发现后,立刻联系调度室,凭着身份证找到失主。失主来取钱包时,抽五百块谢她:“这钱是孩子的学费,丢了我都不知道咋办。” 母亲笑着推回去:“这是我该做的,收了您的钱,就对不起您的信任,也对不起手里的方向盘。”她驾驶座旁总放着蓝色小本子,记满乘客落下的东西:雨伞、围巾、钥匙…… 每样都记着日期位置,直到还给失主才划掉。她总跟我说:“你外婆教我,做人要实诚,不管啥岗位,都得守住底线。”

去年我考上大学,离家前的晚上,全家人坐在老槐树下。祖父掏出个红绳系的木头牌,上面刻着“清白”:“咱们家没值钱东西给你,但‘清白做人’得记一辈子。”父亲给我个笔记本,扉页写着“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母亲叠了个平安符,里面夹着纸条:“诚实本分,坚守底线。”

现在我在大学,遇到选择时:朋友聚餐要不要虚报费用、代买东西要不要多算差价,总会想起祖父递钱的认真、父亲推礼的坚定、母亲记本子的细致。家里的廉洁家风,早已像老槐树的根扎进我心里:是祖父退回的玉米钱,是父亲拒绝的好酒,是母亲归还的钱包,更是三代人心里抹不去的清白印记。这份家风像一盏灯,会照着我未来的路,守住本心,走得正、走得稳。(作者:杨佳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