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储物柜的第二层,垫着一块浅灰色棉麻布,布上静静躺着一个巴掌大的白色陶瓷盘。盘沿画着我小学三年级时涂的歪歪扭扭的太阳——橘色的光圈歪歪扭扭,中心的红点还晕开了一小块,那是当时水彩笔没盖紧蹭到的痕迹;盘底用黑色马克笔写着“廉洁约定盘”五个字,笔画里还能看到当年我握笔不稳的颤抖,末尾的感叹号更是歪到了盘子边缘。这不是什么贵重物件,却是我们家坚持了四年的“廉洁信物”,而围绕它定下的三条家庭约定,没有宏大的道理,也不牵扯父母的工作,就藏在每天清晨的豆浆油条里、周末傍晚的洗碗声中,还有节日里祖孙围坐的笑声里,成了我们家最暖的“规矩”。
一、约定的缘起:一次“零花钱风波”与两则老故事
四年前我上高中,那会儿每天早上都要绕路帮同桌带早餐——她妈妈要早班,没时间给她准备。有天同桌买的是肉包和热牛奶,算下来该给我12元,可她递来一张20元,摆摆手说“不用找了,就当谢谢你天天帮我带,这5块钱算‘辛苦费’”。我攥着那张还带着体温的纸币,心里偷偷乐:不过是多走几步路,还能“赚”钱,回家就跟爸妈炫耀了一番。
没成想爸爸正剥鸡蛋的手顿了一下,眉头立刻皱了起来,妈妈也放下手里滋滋作响的菜铲,围裙上还沾着番茄汁:“这钱能要吗?你帮同桌带早餐是因为你们关系好,是情分;该收多少钱、找多少钱,是本分。情分里掺了额外的钱,心里不踏实,以后再帮她带东西,你还能坦然吗?”
那天的午饭吃得格外安静,餐桌上只有筷子碰碗的轻响。爸妈没批评我,也没讲大道理,只是趁着收拾碗筷的间隙,给我讲了两则他们小时候的故事。爸爸说,他八岁那年,爷爷让他去村口小卖部打酱油,当时酱油3毛钱一瓶,爷爷给了他1元,店家忙乱中找了他8毛钱。回家路上爸爸数钱时发现多了1毛,刚想揣进兜里,爷爷却看见了,拉着他的手走了两里地,把那1毛钱送了回去。“爷爷说,‘店家赚的是辛苦钱,一毛钱也是人家的本分,咱们不能拿’。”爸爸摸着我的头,指尖带着刚洗过碗的凉意,“那时候我不懂,觉得走两里路送1毛钱很傻,后来才明白,心里不装‘不该得的东西’,走夜路都踏实。”
妈妈也跟着补充,她上小学时,捡到过同学一块印着小兔子的橡皮——那是当时最流行的款式,她自己早就想要一块。可她没敢留,就在操场的梧桐树下等,等了半小时,直到失主哭着找过来。“我把橡皮还给她的时候,她拉着我的手说‘以后你就是我最好的朋友’,那种开心,比自己拥有橡皮还甜。”
听着听着,我攥着那5元钱的手慢慢松了,心里又愧疚又后悔。第二天一早就把钱还给了同桌,还跟她道歉说“昨天不该想着拿这钱”。让我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爸妈把餐桌擦得干干净净,还摆上了水果和牛奶,说要跟我“开个家庭会议”。我们一家三口围着餐桌,你一句我一句地商量,最后定下了三条约定:
一是“不占他人便宜”,不管是同学、邻居还是陌生人,多找的钱、多送的东西,哪怕只是一颗糖、一支笔,都要还回去。
二是“透明管理零花钱”,我和爸妈的零花钱、日常小额支出,都要记在专门的账本上,花在哪里、剩多少,每周日晚上一起对账;
三是“互相监督守规矩”,谁要是忘了约定,不管是没还多找的钱,还是漏记了账目,就要负责一周的家务——包括洗碗、擦桌子、倒垃圾。
二、约定的执行:藏在柴米油盐里的小坚持
这几年,我们家的廉洁约定从没有“走形式”,也没有因为时间久了就“松懈”,反而像盐融入菜里一样,悄无声息地渗进了每天的生活,成了不用刻意提醒的习惯。
每周日晚上,是我们雷打不动的“对账时间”。我们会把三个账本凑在餐桌中央,爸爸念他的备忘录,妈妈念冰箱上的便利贴,我则捧着我的小账本逐页读。要是谁忘了记账,就得“罚”洗当天的碗——这规矩从来没破过。有次爸爸周末跟朋友去钓鱼,回来买了瓶啤酒,花了8元,转头就忘了记。对账时他一拍脑袋:“坏了,啤酒钱没记!”没等我们说什么,他就主动站起来,拿起碗筷往厨房走,还笑着说:“咱们家的约定可真严,想偷懒都不行,今晚我洗碗,你们歇着。”看着爸爸在厨房忙碌的背影,我和妈妈都笑了——不是因为“罚”了他,而是因为这份对约定的认真。
再说说“不占他人便宜”的小事,这几年里真不少。有次妈妈去菜市场买土豆,摊主忙着招呼其他客人,找钱时多给了10元。妈妈走出菜市场都快到小区门口了,才发现钱不对,立刻转身往回走。那天太阳特别大,妈妈回来时额头上全是汗,衣服都湿了一小块。摊主接过钱,又惊讶又感动:“就10元钱,您还特意跑回来,太实在了!”妈妈笑着说:“我们家有约定,多找的钱必须还,不然心里不踏实。”还有一次,班里有个同学请假缺了课,想借我的笔记抄。她怕我不乐意,特意带了一本新的笔记本,封面还是限量版的插画,非要送给我。我想起家里的约定,连忙摆手:“笔记借你是应该的,咱们是同学,不用送礼物。”后来那个同学不仅抄完笔记还给了我,还跟我学,把之前多收的20元班费主动退给了生活委员,说“跟你学的,不该拿的钱不能要”。
三、约定的效果:心里的“踏实感”比什么都珍贵
几年下来,廉洁约定没给我们家带来什么“大成就”,没有谁因为这个约定得到表扬,也没有谁因此获得什么好处,但全家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实实在在的“踏实”——这种踏实,比任何物质都珍贵。
我在学校里,不管是帮老师整理班级资料,还是跟同学合伙买运动会的道具,都能做到不贪小利、账目透明。有次班里组织买班服,老师让我负责收钱和统计,我把每个人交的钱都记在表格里,买完班服后,把发票和剩下的钱一一对应,还给每位同学。老师在班里说:“跟你合作最放心,账目清楚,做事也实在。”就连之前借我笔记的同学,现在也会主动跟大家对账,班里的班费管理越来越规范。
爸妈和邻居相处,也因为这份约定多了很多信任。楼下的张阿姨总说:“你们家的人做事敞亮,上次我让你妈妈帮我带瓶醋,她不仅把醋带来了,还把找的3毛钱特意送过来,说‘多一分都不能拿’。跟你们当邻居,踏实!”有次小区里组织捐旧衣服,妈妈把家里的旧衣服洗干净、叠整齐,还在每件衣服的口袋里检查一遍,怕不小心留下零钱或证件——她说“不能让受捐的人拿到‘意外之财’,也不能让咱们丢了东西心里慌”。
上个月家里大扫除,我踩着小凳子把储物柜里的“廉洁约定盘”拿出来擦干净。盘底的便签纸因为常年接触空气,边缘有些卷曲,字迹也稍微褪色了,但上面的三条约定依旧清晰。爸爸走过来,看着盘子笑着说:“当初定约定的时候,不是为了约束谁,也不是为了做给谁看,是想让咱们一家人不管做什么事,心里都有杆秤,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哪怕是小事,也不能含糊。”妈妈也凑过来说:“现在不管遇到什么事,只要想起这个盘子、想起咱们的约定,就不会犯糊涂。上次我去超市,收银员多找了50元,我没多想就还回去了,因为脑子里立刻就冒出这个盘子的样子。”
我捧着那个温热的陶瓷盘,指尖划过盘沿歪歪扭扭的太阳,突然明白:我们家的廉洁约定,从来不是死板的规矩,而是爸妈用最朴素、最实在的方式,教给我的“做人道理”。不贪小便宜,不是吃亏,而是守住心里的踏实——那种不用惦记“该不该还”、不用害怕“被发现”的轻松;账目透明,不是麻烦,而是换来彼此的信任——那种家人之间毫无隔阂、互相放心的温暖。
未来不管我走多远,不管遇到什么事,我都会记得厨房储物柜里那个白色的陶瓷盘,记得餐桌上的三条约定,记得这份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教育。因为它教会我的,不仅是“不贪小利”,更是如何做一个让自己踏实、让别人放心的人——这才是爸妈给我最珍贵的礼物。(作者:郑帅)